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正文

周伟:论我国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从实际效果来看,中央政法小组设立以后,其协助中央管理政法事务的职能逐渐减弱。

如2007年修订实施的《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的妇女,结婚后户口仍在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或者离婚、丧偶后户口仍在男方家所在地,并履行集体经济组织章程义务的,在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股权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平等的权益。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为了督促地方政府回应群众矛盾,又不得不这样做。

周伟:论我国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参见林来梵、余净植:《论信访权利与信访制度——从比较法视角的一种考察》,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参见《中央政法委出台三个文件解决涉法涉诉信访突出问题》,载《人民日报》2014年9月12日。乡镇(街道)政府作为基层治理责任兜底主体,19既要面对外嫁女这些少数不服所反映的矛盾,也要考虑到改变现有分配方案可能引发的其他多数农民不满。如此就催生出信访制度改革问题。按此规定,外嫁女等就集体分配方案不服提起诉讼,法院应当作为民事诉讼受理,在程序上打开外嫁女权利救济的司法通道。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并在第二十四条列举包括土地承包、宅基地分配、征地补偿款分配等在内的涉及集体组织财产与成员权益在内的系列事项,需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针对当前大量社会矛盾涌入信访部门的现象,一种观点认为要改革信访制度,弱化信访的社会控制和社会治理功能,将其回归到监督与政治参与功能上。中国特色也不是自说自话的特色,而是让世界认同的中国特色。

苏联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构成其知识来源。可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也是增强我国话语权、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中央最近出台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纲要》都对人才体系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门法的核心理论具体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宪法与宪治理论、行政法理论、刑法理论、民法理论、商法理论、知识产权理论、经济法理论、社会法理论、环境法理论、刑事诉讼法理论,民事诉讼法理论和国际法理论等部门法学理论,主要包含各个部门法学当中起支架性作用的核心理论,特别是属于中国原创或在继承和借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大理论。

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形成不是靠设立几个课题、组织几个团队,也不是在很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目标,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是难以奏效的。2011年,党中央就明确提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以对中国实践的创新性解读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及在世界层面上争夺话语权的重大课题。

周伟:论我国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话语权一旦形成就具有了支配力。具体到法学学科,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特别是在法治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新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命题、新观点和新表达,指导法学理论创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学工作者坚持马克思对法学研究的指导地位,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的法学体系获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并初步具备中国特色。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要加强能力建设,继续做强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办得更好,我们才能有更大的国际话语权,才能把握游戏规则,才能掌握我国发展主动权。

当前的对外学术交流主要表现为大量引进国外特别是西方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而较少向世界输出中国自己的知识、理论、方法,因而总体上仍是一种从西方向东方的单向知识引进运动。第二个方面是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亦即法学教育体系。

周伟:论我国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法学知识体系,即有关我国法律规范体系、法律制度体系和法律实践体系的知识。我们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第二,法学话语体系代表了一种价值和信仰体系,而且话语体系的形成也有助于这种价值和信仰体系在社会中的建立,这是话语的观念功能和构建作用。要创造性地根据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法治文明、政治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遵循法学学术发展的规律。二是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为建设民主法治、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打造软实力。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法学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比较小。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西方法学理论构成其重要的学术渊源。

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力量既体现为硬实力,也体现在软实力上。习近平指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要创新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体制机制,集中骨干力量,统筹优势资源,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碰触,等等。我们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与时俱进的法治建设成就,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民族性、开放性、包容性和进步性。

很少有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或在国外出版有影响的学术著作。经过努力,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我们在法学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法学理论体系构建极其重要,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所以,习近平主席提醒我们要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法治中国建设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分支学科体系构成的,法学体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要组织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纳入司法考试必考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基本理论具体包括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本体论、法律价值理论、人权理论、法律体系理论、法律运行理论、法律程序理论、法律文化理论、法律职业与法律方法理论、法律与社会的理论等方面。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尤为重要,也极为迫切。

这种重复研究表现为相当多的法学成果在论题、思路、话语、观点、方法等方面大面积雷同,可读性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

中国古代法制文明中有许多超越时空、具有普遍价值的因素。我认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共同价值观的提出,使我们在价值问题上从被动转向了主动,为我们树立了融通世界话语的典范。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上千部学术著作问世,近8万篇论文发表。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有话要说...

最新文章